25.8 C
Taipei
星期六, 27 4 月, 2024
首頁新聞專題心理精神憂鬱也和腸道健康有關!醫:...

憂鬱也和腸道健康有關!醫:做到3點「吃」出正面情緒

人生活在這世界上,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這些壓力可能來自家庭、經濟、職場……,讓人容易陷入情緒失調的泥沼,進而罹患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甚至可能被不禮貌的人污名化!罹患憂鬱症並非患者自願,雖然外在因素不可控,但是想要緩解憂鬱,也可以藉由補充對的飲食,透過「腸腦軸線」來改善精神情緒。

腸道是人體「第二大腦」!透過「腸腦軸」能影響精神行為

究竟大腦與腸道有何關係?為什麼維持腸道的健康,也能同時改善情緒呢?事實上,腸道素有「人體的第二大腦」之稱,大腦與腸道之間存在著「腸腦軸線」,兩者關係相當密切、互相影響。

一篇於2020年由西園醫療社團法人西園醫院腎臟科醫師鄭美美,以及台北市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曾共同撰寫,並發表於《台灣醫學雜誌》(Taiwan Medical Journal)的文章指出,腸道菌群不僅是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如腸腦軸腦神經解剖學途徑來互相影響,還可以透過炎症反應和免疫反應,來影響代謝功能和神經精神的行為模式,像這樣腸道與大腦間的雙向通信途徑稱之為「腸腦軸」。

- 廣告 -

自覺出現大腦疾病症狀,應多關注腸道健康

台大醫學院兼任講師暨主治醫師張立人曾在其所著《終結腦疲勞!台大醫師的高效三力自癒法》一書中提到,若是自覺有失眠、焦慮、憂鬱、分心和健忘等大「腦」症狀,請開始關心「腸」胃,別只想著如何紓壓,因為這是不夠的,提醒大家在相關症狀發生時,也應該多關注腸道健康。

張立人醫師表示,過去已陸續有一些關於腸道健康與精神健康之間緊密連結的論文被刊登在科學權威期刊《自然》(Nature)上,如〈神經科學家高度關注「腸─腦軸」:腸內菌影響精神狀態已被證實〉(Gut-brain link grabs neuroscientists)、〈精神健康:從腸道開始思考〉(Mental health: thinking from the gut)等,內容指出憂鬱、焦慮、情緒障礙、壓力和創傷反應、自閉行為等大腦症狀,均和「腸內菌失調」息息相關,且深受飲食的影響。

至於腸內好菌會怎麼樣影響我們的大腦呢?張立人醫師表示,過去科學家發現,腸道好菌會協助製造大腦的天然鎮定劑,如γ-胺基丁酸、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此外,腸道好菌還會從腸道發號施令,透過自律神經提升大腦海馬迴中的GABA基因表現,大量製造GABA這種能幫助放鬆和睡眠的神經傳導物質。

反之,若腸內菌失調,也就是腸道的壞菌多於好菌的時候,大腦則會失去各種保護機制,進而出現神經傳導物質失調、氧化壓力過大、γ-胺基丁酸與腦源神經滋養因子不足、腸道細菌異常代謝物與毒物、腦神經過度發炎等現象,不僅和上班族的負面情緒有關,也和多種大腦與身體疾病關係匪淺。

那麼,我們該吃哪些食物才能養出腸道好菌呢?致力於研究腸腦菌軸的權威肝膽腸胃科醫師、神經科學家艾莫隆・邁爾醫師(Emeran Mayer, MD)曾在其所著《腸道・大腦・腸道菌》中寫道,想要建立腸道菌叢多樣性,在飲食上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3飲食習慣改善憂鬱】

1.攝取發酵食品:

增加天然發酵食品和乳酸菌的常態攝取,可以幫助增加腸道菌的多樣性,這邊指的發酵食品中含有的乳酸菌,如泡菜、德國酸菜、康普茶、味噌,以及各式發酵乳製品都是好選擇。

2.減少動物性脂肪攝取:

因為加工肉類或加工食品的脂肪含量特別高,平時應該適度攝取脂肪含量偏低的肉品,如魚肉或家禽。

3.攝取足量纖維:

平時應攝取全穀類和各種蔬菜水果,避免限制天然食物多樣性的極端飲食,以減少腸道菌叢引起發炎的反應。此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講座教授蔡英傑曾受訪指出,膳食纖維是腸道好菌的營養源,想要改善便秘不能只靠吃益生菌,平時也要多攝取膳食纖維;其中包含水溶性纖維如秋葵、木耳和海藻,以及非水溶性纖維如全穀類、葉菜類、根莖類和豆類等。


參考資料:

有紓壓仍感憂鬱煩心?醫學顛覆:根源可能在「腸」!

台灣醫學期刊

Gut–brain link grabs neuroscientists

- 廣告 -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