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專題 心理精神 冥想不等於放空!研究:能促...

冥想不等於放空!研究:能促大腦分泌多巴胺、血清素,提升專注力又抗憂鬱

0
56
Meditation
研究證實冥想可以幫助提升專注力及幸福感!

現代人面臨日益增加的快節奏生活和壓力,常常找不到紓解壓力的方法,這可能進一步導致焦慮、情緒不穩定和其他心理健康問題。提到紓解壓力的方法,絕不可能錯過「冥想」!很多人以為冥想只是坐著閉眼胡思亂想、任由思緒發散;事實上,冥想是一種訓練心智去專注,並將意念重新導向自身思維的過程。

冥想可以幫助人們放鬆身心並提升整體幸福感和生活品質,且隨著越來越多科學研究證實冥想的益處,冥想受歡迎的程度也正在增加;不僅如此,許多人還會在冥想中加入自己喜愛的頌缽、精油、水晶……等,讓冥想成為一種讓思緒抽離現實的小旅行,了解冥想後會發現,它讓我們生活多了滿滿浪漫又精緻的儀式感。

- 廣告 -

冥想是一種旨在提高專注力、紓緩壓力、增強內在平靜感以及促進身心健康的技巧。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冥想,可以遵照以下的基本步驟開始練習:

1.準備冥想環境:

選擇一個安靜舒適的地方,遠離干擾和噪音。維持一個舒適的坐姿,可以是坐在地板上、坐墊上或椅子上。保持身體放鬆直立但不緊張,雙腳平放在地面上,雙手放在膝蓋上或膝蓋間。

2.設定目標:

決定你的冥想目標,例如減輕壓力、提高專注力、增強內在平靜感……等。

3.開始冥想:

閉上眼睛,讓呼吸變得自然而輕鬆。持續專注於呼吸,感受氣息進入和離開身體。當你的注意力從其他地方漂移時,輕柔地將它帶回到呼吸上。觀察你的身體感受,包括感受到的壓力、緊張或放鬆。隨著冥想的進行,你可能會開始感受到內在平靜感和放鬆感。

4.結束冥想:

在冥想結束時,慢慢地睜開眼睛,保持幾分鐘的靜坐以恢復正常的警覺狀態。

反思你的冥想經驗,注意任何新的感受或體驗。讓你的身體慢慢恢復動作,並逐漸回到你的日常生活。

冥想是一種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的練習,你可以每天進行多次,每次只需花幾分鐘。透過持續的練習,你可以享受到冥想帶來的身心健康益處。

冥想適合任何想要提升心理和情緒健康的人,不限各種年齡、性別、職業和生活狀況。特別是對於那些容易感受到壓力、焦慮、情緒波動或心靈上需要放鬆的人來說,冥想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工具。只要願意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這個練習中,任何人都可以從中獲得益處,以下是一些適合冥想的人群:

1.壓力大的上班族:冥想有助於減輕壓力,提高情緒穩定性,增強應對工作壓力的能力。

2.情緒不穩定的人:冥想可以調節情緒,減輕焦慮和抑鬱,提高心理健康。

3.學生和考生:冥想有助於提高專注力和記憶力,改善學習效率,應對考試壓力。

4.失眠困擾者:冥想有助於放鬆身心,改善睡眠質量,幫助入睡和保持睡眠。

5.尋求身心靈平衡的人:冥想有助於提高身心靈的平衡,促進身心健康的綜合發展。

神經傳導物質是一種幫助神經元之間傳遞信號的化學物質,其中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與情緒、愉悅感和幸福感相關聯,缺乏這些物質可能會導致抑鬱和焦慮。

研究發現多巴胺、血清素和GABA的濃度會在冥想中上升,除此之外冥想還可以改變腦波,促使腦波從警戒轉向更慢、更放鬆的波,甚至還有證據顯示冥想會讓晚上的褪黑激素量增加,讓我們有更好的睡眠品質,有助於我們隔天在工作時更加專注、在與人的互動上更有耐心,學會冥想讓我們能更加專注於自身的情緒,並更有餘裕去面對越加嚴峻的社會壓力。

輔具是用來增強冥想體驗的工具,可以幫助提高冥想深度和放鬆度。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冥想輔具:

1.精油:各種精油擁有不同的香氣和功效,如薰衣草可幫助放鬆身心、茶樹具有淨化空氣的作用、薄荷可提神醒腦等。將精油加入擴香器中,讓其散發香氣,或直接在手腕、太陽穴等處塗抹,有助於深入冥想狀態。

2.頌缽:頌缽是一種古老的音樂工具,其深沉的音色能夠幫助冥想者進入深度放鬆的狀態。透過敲擊或摩擦頌缽邊緣,會產生美妙的聲音,有助於平靜思緒、放鬆身心。

3.水晶:各種水晶都具有不同的能量和效果,如紅色水晶有助於提高活力、玫瑰石英能夠促進愛與和平、黑色蛋白石可以淨化負能量等。將水晶放在冥想場所,或將其放在身上作為護身符,有助於平衡能量場和提升冥想效果。

4.冥想墊:冥想墊通常由柔軟的材料製成,提供舒適的坐姿支撐,有助於減輕身體壓力、改善坐姿,讓冥想者更輕鬆地進入冥想狀態。

5.冥想音樂:特別設計的冥想音樂能夠引導冥想者進入放鬆的狀態,調整呼吸、降低心跳,提高冥想效果。這些音樂通常包括自然聲音、環境聲音或簡單的樂器音樂。

Drcathsuinfo

參考文獻:

Meditation and Mindfulness: What You Need To Know

Meditation and Yoga can Modulate Brain Mechanisms that affect Behavior and Anxiety-A Modern Scientific Persp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