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7 C
Taipei
星期六, 27 4 月, 2024
首頁大眾健康寶林茶室粿條食安問題爆2死...

寶林茶室粿條食安問題爆2死!檢驗結果:米酵菌酸是致死原因

近日位於北市信義區遠百信義A13的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爆發大規模食物中毒案件,衛生局和1999陳情接獲多起通報病例,截至今(27)日已釀2死, 2人裝葉克膜在加護病房救治,衛福部次長王必勝坦言案情有擴大趨勢。究竟是怎麼樣的毒素讓人在短時間內病情惡化死亡?目前專家表示可能有2大原因。

(3/29更新)昨(28)日早上,新北地檢署及士林地檢署檢察官會同法醫,在新北市板橋殯儀館進行解剖相驗。兩名死者遺體解剖後,發現都出現了「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不全」(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情況。

DIC又稱消「耗性凝血病」或「泛發性血管內凝血症」,是一種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讓大量促凝物質進入血液,激活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形成微血栓,進而導致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引起繼發性纖維蛋白溶解功能增強,機體出現以止、凝血功能障礙為特徵病理生理過程。

法醫採集了兩名遺體的內臟組織及胃內容物,送至法醫研究所等實驗室進行檢體分析。昨晚,衛福部舉行記者會,確認某一名死者的血液樣本中檢測到了「米酵菌酸」。調查顯示,第二例死者的血液檢測結果也顯示體內含有米酵菌酸。

- 廣告 -

據報導,一位不願具名的醫師推測這次「寶林茶室」炒粿條疑似食物中毒的個案,致命元凶恐怕是「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毒素。此名醫師表示,米酵菌酸的毒性非常強,來自保存不當的發酵米及米類食品(如河粉),且就算煮熟也未必能避免中毒,當米酵菌酸入侵人體,毒素便會癱瘓粒線體引發重症,只要1毫克可能就會致命;另外,由於米酵菌酸並非細菌,而是毒素,因此想透過糞便等分泌物培養檢驗也無法測出結果。

事實上,先前大陸就曾爆發多起河粉、涼拌木耳等中毒死亡的案件,2020年10月黑龍江就曾爆發一家12人中9口死亡的食物中毒案件,肇因就是自製的「酸湯子中毒」。去年7月河南省也有2名女子因為食用到變質的涼皮導致米酵菌酸中毒,釀1死1傷,事後全市更禁售涼皮。

此次食品安全事件提醒我們重視飲食健康與安全。我們應該選擇可靠的食品來源,避免食用有疑慮的食物。同時,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加強監管和管理,保障市民的飲食安全。期待透過專家的分析和建議,能夠盡快釐清事件原因,並制定有效的措施,確保公眾的健康和安全。

台北市衛生局食藥科長林冠蓁受訪表示,2人主要吃了素食炒粿條,食材包含粿條、高麗菜及鴻喜菇等食材,以及香蘭葉果汁;寶林餐飲事業董事長黎仿軒則說:「所有配料都是蔬菜,都是素食所以很安全。」

事實上,即便食用素食,也不見得完全安全!食品與消費業界資深專家韋恩在臉書粉專「韋恩的食農生活」中撰文指出,先前一篇發表於《美國臨床微生物學雜誌》的病例,講述了比利時的年輕學生AJ因食用了五天前煮熟但未放入冰箱保存的義大利麵後,不幸罹患了仙人掌桿菌導致的食物中毒,最終因肝衰竭猝死的悲劇。

另外,韋恩也提到,台灣過去也常發生因仙人掌桿菌滋生在米飯中引起食物中毒的案例。根據食藥署資訊,這種細菌可由由其本身或其產生的毒素引起食物中毒,並導致嘔吐型和腹瀉型兩種不同的中毒症狀。

1.嘔吐型中毒:潛伏期較短,約為0.5至6小時,通常與米飯類和澱粉類食品相關。當米飯經過蒸煮或炒過後,若放置室溫且貯存時間過長,容易受到污染。患者常出現噁心和嘔吐等症狀。

2.腹瀉型中毒:潛伏期較長,約為6至15小時,通常與肉類產品、濃湯、醬汁、果醬、沙拉、布丁甜點以及乳製品等食品相關。患者常出現水漾腹瀉和腹痛等症狀,主要表現為腸炎。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在發表的文章中提到,健康年輕人因食品中毒而死亡,通常與食用的毒素有著密切關係。從食用寶林茶室食物到發病僅數小時的時間推斷,最可能是食物中毒所致,而非感染性腸胃炎。他指出,死亡案例中的一位39歲男性,若無共病,則屬罕見,因為通常高風險族群是老人、兒童及懷孕女性。

何美鄉進一步解釋,若肝衰竭是指標症狀,則需朝仙人掌桿菌毒素、肉毒桿菌毒素及菇類中毒等方向探索。他強調,確保食物保存在適當的溫度是關鍵,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天,要預防毒素的產生。此外,對於食物在烹調前的保存溫度、食材來源等細節,衛生單位需要進行嚴格的監管和管理。


參考資料:

粿條致死? 醫懷疑米酵菌酸毒素

1mg就會死!寶林茶室中毒「致命元凶恐是它」3年前釀一家9死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 2死多人送醫 食藥署已定調為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不斷更新】

- 廣告 -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