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 C
Taipei
星期一, 20 5 月, 2024
首頁大眾健康腦中風後肢體痙攣的三種治療...

腦中風後肢體痙攣的三種治療方式!

台灣35歲以上人口腦中風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三,預估台灣每年有三萬人發生腦中風。台灣腦中風學會指出,台灣35歲以上人口約有十五至二十萬人罹患中風。根據研究,約有四成慢性中風患者會出現肢體痙攣症狀。

肢體痙攣的成因及症狀

腦中風患者因腦細胞壞死,導致大腦的功能抑制作用減弱,導致受影響的那一側肢體張力變強,進而讓肌肉緊繃及關節活動度受限。當肢體出現這種情形時即稱之為「痙攣」

而痙攣的嚴重程度從輕微的肌肉緊繃到嚴重疼痛或不自主的肌肉痙攣,都可能對患者日常活動造成顯著影響。常見症狀包含肩膀內收、手腕彎曲、拇指握拳、腳趾向下蜷曲等。

- 廣告 -

常見的三種治療方式

醫師提醒,患者在復健期間若出現肢體痙攣,應盡早就醫治療,讓緊繃的肌肉放鬆,除可改善外觀與生活自理,更有助復健效果,增加日後復原機會。腦中風引發的肢體痙攣可透過口服抗痙攣藥物或肉毒桿菌素等方式治療。

藥物治療:常見的是口服抗痙攣藥物,多使用於中風後肢體痙攣輕度患者。中重度患者服用劑量較大,易出現嗜睡等副作用,因此較不適合中重度患者以此作為主要治療方式。

肉毒桿菌素:阻斷過多的神經傳導物質於大腦、脊髓、對於肢體的不協調作用,以減少肢體痙攣的嚴重程度。須由專科醫師評估每一位患者各部位張力的強弱來調整藥物使用的劑量,一次施打的藥效可維持3-6個月。目前健保已有條件給付肉毒桿菌素治療中風後肢體痙攣,持續復健治療上肢6個月以上或下肢3個月以上的患者,可與神經科或復健科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計畫。

侵入性治療:手術治療(脊髓神經背根切除術)及脊髓管內注射肌肉鬆弛劑是針對嚴重型痙攣患者,較不適合中風後單側肢體痙攣患者。

把握時間 積極復健

台灣神經學學會陳柔賢理事長表示,腦中風患者在復健過程若面臨肢體痙攣的挑戰,會非常氣餒、對復健失去自信,他形容,「這猶如在黑暗隧道中步行,因為看不到盡頭的光明,特別容易想中途放棄!照顧的家屬也倍感壓力。」

健保目前已有條件給付肉毒桿菌素用於腦中風引發的上肢與下肢肢體痙攣,患者及照護者可積極與神經內科或復健科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計畫。醫師依據患者的病情與需求,注射在需要治療的肌肉,也希望病友能把握時間積極復健,因為如果沒有過強的肌肉張力,患者復健訓練的效果將更加顯著。

延伸閱讀
急性中風患者復健不卡關 肢體痙攣健保有條件給付
季節交替腦中風患者人數增,牢記F.A.S.T口訣,即刻送醫是關鍵!

- 廣告 -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