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 C
Taipei
星期一, 20 5 月, 2024
首頁新聞專題急性中風患者復健不卡關 肢...

急性中風患者復健不卡關 肢體痙攣健保有條件給付

62歲張先生去年11月腦中風後左側出現嚴重肢體痙攣,上肢因肌肉緊繃而疼痛、腳趾因過度摩擦而反覆破皮,且腳掌無法自行抬起,行走時腳底板拖地,甚至是「翻腳刀」。

他先以口服抗痙攣藥物治療,但頭暈等副作用讓他整天昏沉、沒有精神。後來醫師建議以肉毒桿菌素治療施打腳趾至腳踝肌肉,一個月後,最困擾張先生的翻腳刀明顯獲得改善,旁人雖看不出差異,但是對於每天協助他洗澡、穿衣的張太太來說,大為減輕負擔。張先生的腳趾關節不再反覆破皮、走路更穩定,夫婦倆的生活品質獲得大幅提升

四成急性中風患者有肢體痙攣症狀

腦中風是國人失能與死亡主因,每年約有一萬三千多人死於腦中風,每年新增約三萬腦中風病患。逾半患者在急性期過後仍處於失能狀態,是我國成人殘障主因之一,後續頻繁就醫也造成照顧者及家庭經濟沈重負擔。

- 廣告 -

約四成急性後期中風患者會有拳頭緊握、肩膀內收、手腕內彎、腳指關節嚴重彎曲、肌肉緊繃…等肢體痙攣症狀。多數患者因無法伸展而行動不便,面臨無法自行用餐、如廁等生活自理問題,痙攣症狀更嚴重影響復健效果

如何辨識腦中風後的肢體痙攣

台灣神經學學會陳柔賢理事長指出,逾半數腦中風患者在發作半年後陷入無法從事發病前工作的失能狀態。若患者有痙攣的早期症狀,例如肌肉緊繃無法完全伸展,就有可能出現腦中風後的肌肉痙攣,復健效果將大受影響,導致復原狀況也不理想。

台灣腦中風學會鄭建興理事長說明,肢體痙攣是因為腦細胞壞死後,先造成肢體無力,經過數週或是幾個月演進,患部肌肉張力過強,進而使肌肉緊繃或關節活動度受限。約四成中風患者會出現肢體痙攣,如手指往掌心彎曲、手腕內彎、手臂蜷縮、腿部僵直、腳趾向下彎曲等症狀。患者無法自行吃飯喝水、沐浴更衣與如廁等,有時連自行搔癢都無法辦到。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陳志昊醫師也補充,腦中風後肢體痙攣若長期未妥善治療,病人關節活動度受限加上肌肉緊繃,病人做復健運動時更加疼痛,影響復健效果;加上部位不易清潔,導致濕疹、潰瘍、感染,並傳出異味,嚴重甚至會導致不可逆的關節變形。由於患者穿衣、上下床、如廁、行走等生活都需要旁人協助,也增加照顧者的身心負擔,影響層面不只是個人而是整個家庭。

肢體痙攣的復健

陳志昊醫師表示,目前中風後肢體痙攣的治療多元,包括復健運動等非藥物治療、手術治療、脊髓腔內投藥、口服抗痙攣藥物,與局部注射肉毒桿菌素等。但中重度肢體痙攣患者使用口服抗痙攣藥物效果不佳,且有嗜睡的副作用。

而陳柔賢理事長表示,目前健保已有條件給付肉毒桿菌素用於腦中風引發的上肢與下肢肢體痙攣,患者及照護者可積極與神經內科或復健科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計畫。醫師依據患者的病情與需求,注射在需要治療的肌肉,約三到六個月施打一次,患者在施打一到兩週內便能感受到治療的效果,也希望病友能把握時間積極復健,因為如果沒有過強的肌肉張力,患者復健訓練的效果將更加顯著。

陳柔賢理事長進一步說明,腦中風後肢體痙攣治療也有黃金期,及早積極治療,使復健過程更順利,改善患者外觀、生活自理能力與生活品質,並避免產生不可逆的關節受損。此外,患者也要改變飲食與生活習慣、積極控制三高,定時檢查與按時服藥,避免再次中風的發生。

延伸閱讀
腦中風後肢體痙攣的三種治療方式! 
季節交替腦中風患者人數增,牢記F.A.S.T口訣,即刻送醫是關鍵!

- 廣告 -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