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 C
Taipei
星期一, 29 4 月, 2024
首頁中醫中藥中醫藥養生小寒天氣最冷易自律神經失調...

小寒天氣最冷易自律神經失調!保暖首重4部位,3保養穴道快筆記

2024年1月6日是節氣「小寒」,此時北半球太陽光斜射最厲害,根據過去的歷史氣象紀錄,在小寒和大寒節氣左右,通常是台灣最寒冷的時期,這個時候容易發生自律神經失調或是心血管疾病;中醫師提醒,小寒時氣溫特別低,此時也適逢流行性感冒的高峰期,外出時必須確實做好保暖工作。

小寒天氣最冷,容易免疫力下降、自律神經失調

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溫亞中醫診所院長彭溫雅中醫師在節目Yahoo TV節目《節氣餐桌》中表示,小寒期間,地面得到和釋放的熱量達到平衡,也就是熱量儲存最少,於是會出現最冷的天氣,身體在天冷時容易免疫力下降,同時也會造成自律神經負擔過大而出現各種症狀。

彭溫雅中醫師形容,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就像是法拉利的油門配上捷安特的煞車,交感神經失調會引起的症狀,包含緊張、冒汗、頭痛、頭暈、消化不良及導致難以入眠等,建議此時不妨吃一些溫暖的東西,像是熱牛奶、豬骨湯、柴魚高湯和熱可可等,讓身體變暖,減輕交感神經收縮的程度;不過同時也提醒,別去吃麻油雞、當歸鴨等藥膳,以免反增加交感神經的活性。

- 廣告 -

中醫典籍《金匱要略》中記載:「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就是在描述自律神經失調、心神不寧且哭笑無常的症狀,而甘麥大棗湯可以幫助疏肝解鬱

此外,彭溫雅醫師也指出,中藥材「山茱萸」可以用來穩定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平衡;而運動方面,則可以透過太極拳、靜坐和做瑜珈等運動來舒緩情緒、減少壓力。

另一方面,李錦秋營養師提到,冬日養生尤其重視「養腎防寒」,如果想要補血、補氣、補陰和補陽,在小寒時節應該要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蛋類、奶類;另外,由於小寒時節陰邪旺盛,此時可以適度在飲食中添加一些新香料以溫補身體,有助血管擴張,進而促進新陳代謝,並預防寒冷天氣對人體的侵襲。

手足四肢、背部和頭部是小寒保暖重點

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黃中瑀曾受訪指出,首先要保持手足四肢的溫暖,外出時建議穿戴手套及厚襪禦寒;其次是人體的上背部,相較於人體軀幹的正面容易受寒的其實是背部,從頭部後方的風池穴,往下到風門穴、肺俞穴這一段,都算是上背部,不能受到風寒,建議可以在肩頸處掛一條毛巾,能夠遮陽也可以擋風。

黃中瑀醫師提醒,掌握好2大保暖重點後,可以再依個人需求增添衣物,如過敏患者可以選擇圍上圍巾保護氣管;有心血管疾病或是中風過的病人,則應再戴頂帽子,以免接觸冷空氣時腦部血管瞬間收縮不適。

另外,在小寒時期也可按一些幫助舒緩情緒、活血行氣的穴道來保養身體,中醫師王大元曾受訪表示,中醫以保養「心氣」為主,屬於「厥心痛」和「胸痹」的範疇,中藥如桂枝人蔘湯、枳實薤白桂枝湯和瓜蔞薤白半夏湯等,可用來預防心臟梗塞,平日也可以按壓內關穴、足三里穴來保養。

而中醫師彭溫雅也指出,太衝穴為肝經的元穴,穴點在大拇指和次趾之間的凹陷往上的位置,按壓此穴可以幫助安定焦慮的神經、清除肝火,並改善一些頭痛、眩暈、腳麻、手麻,甚至是肝火上炎等症狀;按摩的方式,可以用手指頭,或是利用較鈍的按摩器材點按或是揉按,一次100下,按摩之後再搭配一杯溫開水,有助於緩解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並舒緩情緒。


參考資料:

最冷節氣小寒報到 暖身食補好重要 快跟中醫師這樣做遠離自律神經失調

最冷節氣「小寒」宜溫補!養生注意三細節,教你不同體質如何進補

小寒養生》保暖最重要 飲食應「養腎防寒」

- 廣告 -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