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 C
Taipei
星期五, 17 5 月, 2024
首頁癌症專區中研院士朱雲漢癌逝!早發、...

中研院士朱雲漢癌逝!早發、晚發性腸癌原因分別有這些

中研院院士朱雲漢於2月5日晚間驚傳因直腸癌於家中安詳病逝,享壽67歲!而朱雲漢胞兄、東吳大學巨量資料管理學院講座教授朱雲鵬隨後也在臉書撰文,證實弟弟在家安詳辭世,感謝弟弟朱雲漢對國家、社會的付出,也感謝諸位師長、親朋好友對弟弟的關心。

台北市文化局長蔡詩萍是朱雲漢在台大政治系的學弟,蔡詩萍也在臉書撰文表示,朱雲漢學長相當優秀,一路人設自己的學術生涯,唸完系內研究所後,又出國取得博士學位;回過後進到母校台灣大學任職教書、進中研院做研究,是政治系校友走政治研究的佼佼者,在元宵節夜裡,蔡詩萍本來正忙著台灣燈會的工作,沒想到卻突然收到噩耗,願學長好走,再無憂傷和罣礙。

25%腸癌患者初次診斷已屆第四期

朱雲漢院士未屆古稀之年就因直腸癌離世,令人不勝唏噓,據生福利部統計,大腸直腸癌在台灣的發生率及年增個案數均位居第2名;事實上,現今直腸癌的病例更是有年輕化的現象,許多年輕人不到40歲就罹患大腸癌

- 廣告 -

成大醫院直腸外科詹仁豪醫師曾經受訪指出,根據成大醫院的統計資料顯示,約有超過1/4的大腸直腸癌患者,初次診斷時已經是第四期,也就是已發生遠端轉移的狀況;而初次診斷為腸癌三期的患者也接近3成,在治療過程中有較高機率會產生遠端轉移,大腸直腸癌轉移的治療對於患者是否能長期存活相當重要。

早發、晚發性大腸癌各層面成因皆不同

此外,大腸直腸癌又以年齡50歲為分水嶺,分為「早發性」和「晚發性」,湞媄診所院長王姿允醫師在其臉書粉專撰文表示,早發性和晚發性大腸直腸癌,不管是在流行病學、病理學、解剖學、代謝和生物學上皆不同。

其中,家族史和遺傳基因佔比差異,早發性大腸癌佔了30%,而晚發性大腸直腸癌約佔15%;而代謝方面,早發性大腸癌的發病率,其實和生命早期暴露於致癌因素,如腸道微生物菌叢和發炎反應相互作用,或是生命早期的肥胖有關,尤其是母親懷孕時變太胖,或是兒童時期的肥胖,都可能造成腸道生態系失衡和身體發炎,導致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的發生。

另一方面,王姿允醫師提到,壓力是導致早發性腸癌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如社會心理壓力,會改變胃腸道腫瘤中的微生物群;然而,一般情況下,我們很難避免需要聚餐的場合,以及壓力的來臨,那麼此時該怎麼辦呢?

王姿允醫師表示,在腸道微菌生態被破壞後想要及時修復,有以下六種方法,包括飲食、特定益生質、益生菌、後生元、選擇性抗生素,以及腸道糞便微菌移植。

飲食方面,可以藉由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或益生元(如菊苣纖維)、低脂肪、植物性飲食、少吃或不攝取紅肉及加工肉類,以達到減去多餘的脂肪且降低發炎的目的。

此外,還有某些高危險群也要特別注意定期篩檢,根據三軍總醫院的衛教資料顯示,由於在所有大腸癌病人中,有90%患者年紀大於50歲,因此50歲以上民眾需特別警覺。

另外,大腸癌的發生也和高熱量、高脂肪及低纖維的飲食有關,平時應多攝取蔬果、多喝水、多運動,保持排便順暢,避免吃過於刺激的食物以及少吃油脂類食物(如豬油或牛油);最後,應避免過度飲酒和抽菸,以預防大腸直腸癌的發生。


參考資料:

三軍總醫院衛教資料

中研院士朱雲漢病逝 享壽67歲

蔡詩萍臉書粉絲專頁

大腸直腸癌排10大癌症死亡率第3名 發生率與年增數第2名

不菸不酒也罹癌 醫:腸道系統失衡恐致早發性大腸癌

王姿允醫師臉書粉絲專頁

- 廣告 -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