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 C
Taipei
星期六, 18 5 月, 2024
首頁新聞專題抑制胰臟癌細胞轉移!中研院...

抑制胰臟癌細胞轉移!中研院設計多胜肽分子 動物實驗有效!

胰臟癌確診時,通常約有80%患者的腫瘤細胞已發生轉移,增加治療難度。中央研究院及中國醫大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破解胰臟癌細胞的訊息傳遞機制,並且合成多胜肽分子,可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與轉移。研究論文近期登上國際期刊《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存活率超低的胰臟癌

胰臟癌存活率低,是攸關全人類健康的重大議題。中研院研究團隊曾於2015年發現,胰臟癌腫瘤細胞的細胞膜上會出現大量受體「IL-17RB」,與配體相互結合後,便會啟動一連串反應,刺激細胞增生或轉移。團隊據此研發抗體藥物,藉由減少IL-17RB與配體「IL17B」結合機會,降低癌細胞轉移機率

|受體「IL-17RB」像是鎖孔

受體(receptor)是存在於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分子,可想像成訊號接受器,可視為「鎖」;而配體(ligand)則是可與相對應受體結合的物質,例如荷爾蒙、神經傳導物質、藥物等,可視為「鑰匙」。受體和相對應的配體存在高度專一性,有如鎖頭和鑰匙,唯有鎖孔符合才能「解鎖」,進而啟動反應。細胞膜上的受體「IL-17RB」如果遇見配體「IL-17B」,便會如鑰匙解鎖ㄧ般啟動反應。「IL-17RB」名稱中的R指的就是「receptor」

- 廣告 -

|缺乏「IL-17RB」會影響免疫

後續研究發現,IL-17RB不僅出現在癌細胞上,也會出現在正常免疫輔助型T細胞(Th2)上,而且免疫細胞若缺乏IL-17RB,反而影響免疫訊息傳遞,導致人體容易受微生物感染。因此,最佳治療方法是了解IL-17RB於癌細胞與免疫細胞上的差異,再發展標靶藥物。如此一來,可在不影響患者免疫能力的前提下,同時防範癌細胞擴散。

|破解致癌機制

研究團隊後來成功破解IL-17RB的致癌機制,並合成出一種多胜肽分子,可有效解決上述難題。論文第一作者、中醫大吳恒祥助理教授解釋,不同於免疫細胞,在胰臟癌細胞表面大量出現的IL-17RB,容易兩兩結合,形成同質雙聚體

當同質雙聚體遇到配體IL-17B後,就會召喚激酶「MLK4」,催化蛋白質磷酸化,有如按下開關般,啟動後續一連串致癌訊號。研究團隊設計出的多胜肽分子是一組胺基酸序列,可在細胞內特定位置取代激酶MLK4,與受體IL-17RB結合,阻止激酶與受體交互作用,就可以阻斷癌化訊號傳遞

|動物實驗 降低癌細胞轉移率

研究團隊表示,此多胜肽分子可以在胰臟癌細胞內找到正確「鑰匙孔」並事先「卡位」,防止激酶MLK4前來「解鎖」啟動反應開關;相較於先前研發的抗體藥物,治療更為精準,不影響患者免疫力。實驗結果顯示,罹患胰臟癌的小鼠若施打此種胜肽分子,癌細胞轉移至肝臟與肺臟的機率大幅下降,壽命也因此延長。未來團隊期望能繼續深化研究,研發出效果更穩定的小分子藥物,協助胰臟癌患者進行標靶治療。

參考文獻
Characterization of Initial Key Steps of IL-17 Receptor B Oncogenic Signaling for Targeted Therapy of Pancreatic Cancer

《期刊小檔案》
《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由美國科學促進會所創般的期刊,內容包括了轉化醫學研究、臨床研究和基礎醫學、基礎科學對於人類疾病等研究的議題探討。

- 廣告 -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