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歲的女星林利霏驚傳罹患大腸癌第一期!林利霏過去在《麻辣鮮師》中飾演「Gina」一角打開知名度,後來於2016年嫁給男星張翰,之後帶著女兒一家三口在台東生活,未料於本月3號空開表示自己罹患大腸癌第一期,並將於12月初住院接受手術。她表示自己像宇宙許願,希望開刀順利、早日康復。
Gina切除2公分息肉,確診大腸癌第一期
林利霏透露,自己在10月份在台東醫院做了身體檢查,大腸有2公分息肉,醫生切除後化驗結果是惡性的,醫生告知是大腸癌第一期,需要開刀處理,建議轉診到台北的醫院,就這樣整個11月,幾乎每一個週一都要去台北的醫院做檢查看報告」。
沒想到後來胸部又發現了鈣化點,一樣都在台北一併安排看醫生做檢驗,幸好鈣化點是良性,只要每半年追蹤就可以了。據醫生轉述,大腸癌一期只要切除不好的地方,不需要化療,就像漏水的水管把漏水的地方切掉再接起來,她馬上就要去開刀,「我要跟宇宙許願~開刀順利,有單人病房,儘快出院,希望自己和我愛的人平安健康」,好友們紛紛集氣為她加油。
早期發現大腸癌存活率極高,醫:注意2警訊
過去資深藝人賀一航、秀場天王豬哥亮、名導演楊德昌和劇場鬼才李國修等人,都因為大腸癌離世。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醫師謝佩穎曾撰文指出,據統計,大腸直腸癌病人診斷時超過一半的人已經是第二期或第三期,即使切除原發部位,第二期病人約有15-20%最後會復發並且發生遠端轉移,第三期病人則為50-60%。
根據澄清醫院中港分院衛教資料,大腸癌的病程進展相對緩慢,只要能及早發現,治療效果通常良好。根據統計,零期大腸癌的5年存活率接近100%,第一期約為 92%-93%,第二期約為 70%-80%,第三期則降至約60%,而第四期僅剩不到20%。可見第一期與第四期的大腸癌存活率差距極大,凸顯早期篩檢與治療的重要性。
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約翰表示,很多民眾會認為便秘或血便是大腸癌的徵兆;但其實「突然連續多天的腹瀉」和「貧血」才是真正致命且容易被忽略的重要大腸癌警訊。
黃約翰醫師解釋,因為大腸癌初期腫瘤還小,所以腸道只會輕微堵塞,這時只有水能通過,因此患者容易出現水瀉症狀,常被輕忽為腸胃炎。要注意腸胃炎最多水瀉3天,若是莫名腹瀉1週以上就要趕快就醫,腹瀉2週則是更顯著的大腸癌徵兆。
息肉多大需要切除?大於「這長度」不能靠大腸鏡切除
外科醫師陳榮堅曾撰文表示,一般來說,做大腸鏡檢查時大部分的狀況是可以直接切除息肉的;不過,大部分的醫師如果發現息肉大於2公分,就不會在大腸鏡下切除息肉,大於3公分以上則開始有高風險。
為什麼不能把息肉一次拿掉?陳榮堅醫師解釋有2個原因,首先,因為如果數量多,但息肉都是小小顆的,沒全部拿掉只是時間長短問題,因為麻醉時間太長、太久會對肝、腎造成負擔。另外,如果是要拿掉大於2公分的息肉需要特別小心,因此息肉較大時會先做切片,而不會把息肉完全拿掉。
息肉超過2公分切除須謹慎!一次切除恐腸壁受損、敗血症
過去曾有一名50歲男性在內科診所進行無痛大腸鏡檢查,並簽署了息肉切除的同意書。在檢查過程中,醫師發現一顆直徑約2.5公分的息肉,雖然3公分以上的息肉一般不會直接切除,但這顆稍小的息肉被醫師認為可以處理,因此當場切除。
然而,病人在上午11點檢查結束後返家後,傍晚時感到腹部劇烈疼痛,緊急回診檢查。原診所醫師發現患者下腹部觸診疼痛明顯,立即將他轉送至醫院急診;在院內進一步檢查後,內科醫師懷疑息肉切除過程可能造成腸壁受損。
經電腦斷層掃描確認,患者的乙狀結腸旁出現空氣,證實腸壁破裂。隨後以腹腔鏡進行修補手術,發現乙狀結腸上約0.2公分的破洞。由於患者及時就醫,發生時間少於8小時,成功修補後無後遺症。
另一名類似案例中也有更嚴重的情況,一名70多歲的患者在外院切除息肉後感到腹部不適,但以為是正常現象而未及時處理,拖延至隔日因家人無法喚醒才送醫,診斷時已經罹患敗血症。雖然進行了腹腔鏡修補手術,但術後不得不暫時依靠人工肛門生活。
因此,息肉切除並非小事,尤其是直徑超過2公分的息肉,多數醫師會選擇先進行切片檢查,而非一次完全切除。隨著科技進步,目前大腸鏡切除的息肉尺寸有所增加,但仍需考慮息肉類型,如莖狀息肉相對更安全可切。建議患者進行息肉切除時,務必選擇具經驗的醫療機構,並注意術後的身體狀況,避免延誤治療。
參考資料:
- 澄清醫院中港分院衛教資料
- 本土女星驚罹大腸癌!台大醫揭「2症狀恐致命警訊」:快就醫
- 大腸直腸癌分期治療 你都知道了嗎?
- 本土女星驚罹大腸癌!台大醫揭「2症狀恐致命警訊」:快就醫
- 健檢爆異狀!胸部照出鈣化點 47歲本土女星揭最新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