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C
Taipei
星期四, 23 1 月, 2025
首頁器官系統免疫系統陳文茜罹「黑色素癌第四期」...

陳文茜罹「黑色素癌第四期」醫警:長這5種痣要多留意,做1件事就能防皮膚癌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日前透露她的肺腺癌復發,隨後在社群平台上表示,經過切片檢查後發現實際上是「黑色素癌」,且已達到第4期並擴散至多個器官。不過,她也慶幸未擴散至腦部。醫師指出,過去黑色素瘤的治療成功率不到10%,但有五個徵兆可供自我檢測。隨著標靶治療和免疫藥物的進步,現今已能延長生存期,因此不必過於悲觀。如何預防皮膚癌?醫師指出做到1件事就可以!

原以為肺腺癌復發,切片竟是皮膚癌

陳文茜自2019年被診斷出肺腺癌以來,經歷了多次重大手術及併發症,包括敗血症、腦部疾病和蜂窩性組織炎等。由於病情持續,她長期服用類固醇。在美國醫師的建議下進行進一步檢查,結果發現疑似肺腺癌復發。

在準備接受治療時,一位醫師提醒她,可能有千分之一的機會並非癌症。由於病情擴散過快,情況不符合常理,陳文茜最終決定接受切片手術。化驗結果顯示,她確診罹患惡性「黑色素癌」,且已經進入第4期。

- 廣告 -

黑色素瘤是什麼?

黑色素瘤是一種皮膚癌,其發生率及形式與人種有關。根據台灣癌症防治網的衛教資訊,白種人的黑色素瘤發生率高於黃種人,且好發位置也有所不同。白種人主要發生在常日曬的部位,而黃種人則以四肢末端為主,特別是在手掌腳掌上更為常見。

黑色素瘤分4類型

  • 惡性黑色素瘤:常見於陽光曝曬的部位。
  • 表淺散播型黑色素瘤:此類黑色素瘤在西方人中較為常見,可能出現在全身各個部位。男性通常多見於頭頸部,而女性則較易發生於下肢。
  • 結節型黑色素瘤:可發生於身體的各個部位,且多見於較年輕的年齡層。
  • 指端黑色素瘤:在東方人中最為常見,通常發生於手部、足底及指端下緣。

黑色素瘤也可能出現在指甲黏膜上。當它發生在指甲時,有時會以深色線條的形式表現,這可能看起來像是指甲受到撞擊而出現的瘀青,因此容易被忽視。

罕見死亡率卻極高,長5種痣要留意

對此,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資深主治醫師吳育弘表示,雖然黑色素瘤在台灣皮膚癌中僅佔約7%,但其轉移性極強,惡性程度高,且對化療和放射治療的反應有限,因此死亡率相當高。

台大醫院皮膚科主任蔡呈芳曾在節目中提到,每個人身上都有一些痣。雖然99%以上的痣都是良性的,但有5種痣是最危險的,務必儘速治療。究竟該如何分辨身上長的痣是一般痣還是有可能是黑色素瘤呢?

黑色素瘤五大原則自我檢測

長5種痣要小心有可能是黑色素瘤
  • Asymmetry(不對稱性):良性的痣通常呈圓形或卵圓形,並且上下左右對稱。如果色素斑點在上下或左右方向上不對稱,則需考慮是否存在惡性變化。若將痣劃上十字,並將其切分為上下和左右兩部分,若發現上下或左右不對稱,則應引起注意。
  • Border(邊緣):若邊緣規則、圓滑且完整,且分界清晰,通常為良性痣。若邊緣不規則或有凸出不圓滑,甚至呈現鋸齒狀改變的斑點,或邊緣模糊、不光滑,則可能為惡性黑色素瘤。
  • Color(顏色):良性的痣大多顏色均勻,可能呈現黑色光亮或淺灰色。若痣的顏色深淺不一、參差不齊,則可能為惡性。若原本的痣出現顏色變化,也應提高警覺。
  • Diameter(大小):痣越大,發生惡性變化的機會越高。一般可用6毫米作為區分標準,若痣的直徑超過6毫米或在短時間內急劇增大,務必請皮膚科醫師進行檢查。
  • Evolving(改變):有些痣在出生時就已存在,隨著成長而變大;而有些痣則是在成年後才出現。對於那些快速隆起或原本扁平的斑點突然變得凸起的情況,大小、顏色及形狀改變都有可能存在潛在問題,需特別留意。

蔡呈芳醫師強調,惡性黑色素瘤若未能在第一時間內發現和治療,一旦發生淋巴結或系統性轉移,死亡率將顯著提高,因此必須特別留意。

哪些人較容易罹患黑色素瘤?

台中榮總醫院皮膚科主任陳怡如醫師表示,黑色素瘤在台灣及亞洲的盛行率極低,因此不必過度擔心或恐慌。除非有皮膚癌的家族史,或生活及工作環境中容易接觸到紫外線放射線,否則應多加注意身體及皮膚是否有異常變化。

近年治療率進展

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盧俊瑋指出,15年前,由於對化療和放射治療的反應不佳,黑色素瘤的治療成功率不到10%。然而,近年來治療技術有了顯著進展,約有30%至40%的患者對免疫治療產生良好反應。有些患者能夠找到突變基因,因此可以使用相應的標靶藥物,這使得生存期明顯延長。儘管如此,患者仍不應過於緊張或喪失信心。

做這件事就能預防皮膚癌

皮膚癌與紫外線曝曬有密切關係,因此「防曬」顯得尤為重要。防曬不僅是為了避免皮膚曬黑或曬傷,無論性別或年齡,每個人都應該做好防曬措施。皮膚科醫師推廣防曬的目的,就是為了降低皮膚癌的風險,特別是在紫外線較強的地區,更應加強防曬工作。

【延伸閱讀: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如針刺!皮膚重症不治恐致命,醫:每人都有潛在風險】


參考資料:

- 廣告 -

留下回應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Captcha verification failed!
CAPTCHA user score failed. Please contact us!

熱門新聞